參考消息網7月28日報道 《日本時報》網站7月24日發表日本桃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松村昌廣的署名文章稱,2013年12月,安倍晉三政府SD記憶卡通過首份《國家安保戰略》,這份32頁的文件明確了日本的國家利益、戰略目標及要採取的基本政策路線。該文件取代了1952年的篇幅只有約300個字的基本防衛政策。
  《國家安保戰略》看似為制訂防務和武器政策的SD記憶卡基礎及內容詳盡的武器採購計劃書。然而,其本質上仍延續了由來已久的現行政策,同時額外製訂了一些措施來配合和(或)補充相比逐漸崛起的中國,實力相對下降的美國力量。
  文章稱,SD記憶卡這樣一來,《國家安保戰略》既不是戰略轉向,也非政策轉變。它似乎只是把傳統戰略詳細解釋了一遍。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安倍為何microSD要大肆鼓吹《國家安保戰略》,強調“積極和平主義”(其核心觀點是主動促進和平)?顯然,安倍的意圖是為自己的國家安保政策贏取廣泛支持,但閉口不談核心戰略概念。既然日本防務規劃者完全清楚這一點,那他們強調“積極和平主義”的目的何在?
  文章分析,鑒於當今沒有哪個政府敢公然宣佈採取侵略政策,因此,這裡所說的“和平主義”是一個ssd固態硬碟相當模糊的概念,根本無助於制訂大戰略。所以,“積極”這個詞具有重要意義。
  不用多說,“積極和平主義”相對的是“消極和平主義”,這是美國迫使戰敗的日本接受的一條憲法主線。日本的確長期奉行了這一原則,沒有參與二戰之後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形成與維護,儘管其安全與繁榮來自於這個秩序。
  但隨著其成為全球經濟大國,日本開始奉行前一種政策。但除了外交方面,日本追求“積極和平主義”的努力或將失去動力。其公共債務如滾雪球般越來越高,國內人口出生率持續低迷而人口又在迅速老齡化。這些情況可能最終會制約日本的防務和援助支出。此外,日本還將無法參加涉及動用軍隊的聯合國維和行動。因此,日本沒有必要追求“積極和平主義”。
  顯然,借助“積極和平主義”的說法,《國家安保戰略》被用作了為傳統防務政策辯護的工具。這麼做可能贏得民眾支持。
  雖然這種說法在國內輿論中非常有效,但它可能給日本的公共外交帶來壓力,因為這需要向外國公眾準確闡釋自己的安保政策目標和手段。
  據分析,為應對中國的挑戰,安倍政府正在有限加速日本的軍事化,加強軍事姿態並放鬆國內的法律限制。這一切都與暗含著反戰態度、倡導放棄戰爭的“和平主義”標準含義背道而馳。
  安倍似乎下定決心不向中國採取緩和政策。他使用的“和平主義”這個詞在英文中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實際政策卻自相矛盾,這使得他很容易受到國內外反對勢力的政治攻擊。
  遺憾的是,《國家安保戰略》也未能制訂出新原則來指導武器採購的優先事項與資源分配,以增強陸海空自衛隊的協同行動能力。
  所以說,首份《國家安保戰略》實際上是安倍為自己的政策優先性辯護的工具,暗示著他仍深陷在國內有關和平與自衛的曠日持久的爭辯之中。
  文章稱,若制訂得當,未來的《國家安保戰略》將全面闡述日本的目標和基本政策,增強透明度,並對建立信任乃至增強威懾發揮作用。
  【延伸閱讀】
  軍力評估報告:日“安保三箭”直指中國
  2014-07-24 11:12:00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7月23日,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正式發佈了《2013年美國軍力評估報告》(民間版)和《2013年日本軍力評估報告》(民間版)
  人民網北京7月24日電 7月23日,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正式發佈了《2013年美國軍力評估報告》(民間版)和《2013年日本軍力評估報告》(民間版)。其中,日本軍力評估報告稱,安倍政權的“安保三箭”刻意渲染“中國威脅”,防華意圖明顯。
  報告指出,日本的“強軍工程”在安全防務領域把主要能量用於“應對中國”上。日本《國家安全戰略》強調要維護“空天海網”等國際公域的規則和秩序等。而新“防衛大綱”無論是從核心防衛方針,還是建軍原則,乃至具體的力量建設上均註重打造全方位的“抗華系統”。《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2014~2018)》中的許多內容也與防範中國有關,比如,為確保對華空中優勢,將航空自衛隊的主要作戰飛機增加到280架;為強化對東海海空和中國軍隊動向的監控,從美國購入3架“全球鷹”無人偵察機,並增添3架空中加油機,以擴大戰鬥機作戰半徑和滯空時間。為確保海上優勢,將“宙斯盾”驅逐艦增加到8艘等等。
  報告認為,在對外關係領域,安倍式的“強軍工程”則體現為推動保守親美、加強日美軍事同盟及以“渲染中國威脅”並以“訪華”和應對“爭端”為主要目標的“武鬥”戰略。這條路線所帶有的越來越多的軍事成分,明顯是圍繞防範和制衡中國這個主線展開的,它是造成中日安全關係乃至地區安全形勢陷入困境和不穩的主要原因。
  2013年12月17日,安倍內閣在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內閣會議上正式通過戰後首份《國家安全戰略》以及新《防衛計劃大綱》《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2014~2018)》。這三份文件被稱為安倍“安保三支箭”,分別從戰略、政策和措施三個層面改變了日本國家安全戰略及防衛政策,戰後和平發展路線由此轉向。(實習生 何天天)
  【延伸閱讀】
  日媒吁構築“三重”安保秩序引導中國和平崛起
  2014-03-31 09:39:12
  參考消息網3月31日報道 日本《讀賣新聞》3月28日刊登題為《敦促中國和平崛起》一文,作者是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主任研究員神保謙。文章稱,冷戰後亞太地區安保秩序最大的變化無疑是中國崛起。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有些放緩,但在本世紀20年代超過美國幾乎已無懸念。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同時也在崛起。另一方面,長期處於壓倒性優勢的美國的地位則相對弱化,對外干預的積極性也呈下降趨勢。在考察地區安保秩序時,必須以動態視角來觀察這種多元的力學變化。
  文章稱,力量平衡的變化與帶來大國和挑戰國戰爭的“大國興衰”歷史大不相同。今天的新興經濟體全都是在自由貿易體制下發展起來的,在崛起的過程中高度依賴國際經濟體制。圍繞中國崛起的國際關係,並非冷戰期間那種明顯的陣營間對立,其特征將比較複雜,既有摩擦和牽制,又有合作與聯合。
  文章認為,要想實現地區國際關係穩定,一方面需要維持國家間的力量均衡,同時也需要另外的途徑來敦促中國和平崛起,扮演容易合作的角色。因為早晚有一天,世界要面臨以下選擇:或是不必要地加速軍備競賽和相互威脅行為,或是陷入對中國變更現狀的妥協和融合外交。所謂另外的途徑是指構築“三重”安保秩序。
  第一重是構築區域內美國的同盟和準同盟關係網。除了日美、美韓、美澳、美菲、美泰等同盟關係外,加強同新加坡、印尼、印度、越南等國家的聯合,從“面”上抑制中國力量,或者說是構築可以拒絕中國的力量均衡。
  第二重是加強區域內各國在不同問題領域的安保合作。在大型災害、疫情、跨國犯罪、海洋事故等方面,通過軍事當局間的合作,增強解決能力。災害救助和人道援助方面的多國間聯合訓練,將是美國、日本、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加深合作的絕好機會。
  第三重是制定地區安保規則,形成制度化。亞太地區存在東盟地區論壇、東盟國防部長擴大會議等框架,應將其發展成建立互信、預防紛爭的有效組織。中國和東盟正在磋商的南海行為準則需要具備法律約束力,以穩定廣泛的海洋秩序。
  文章稱,三重安保秩序的成敗將關係到能否構建適應地區力量平衡變化的安保秩序。對中國的力量均衡本身並不是目的,而只是引導中國和平崛起的手段。日本的外交和安保政策應積極致力於促成亞洲三重安保秩序的建立。  (原標題:日本時報:日本安保戰略缺乏戰略考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jigw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